問: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為什么說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高、達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要求和重要保證?
林堅: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是社會發展中各種相互關系的高級屬性和積極特征的復合體系,是社會進步和人類開化狀態的標志。
文明體系是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以及人的文明的體系,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物質文明主要體現為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為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條件。精神文明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顯現,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主要表現為理性、智慧、寬容,享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生活領域的文明成果,包括民主、公平、平等、公正、正義、法治等基本價值,表明從政治、制度方面加深了對文明的認識。生態文明是基于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科學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積極成果的總和。人的文明包括精神文明、行為文明、儀表文明、語言文明等。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包含多種要素,具有環環相扣的邏輯結構。社會文明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基礎指標。它不僅要看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更要看一個社會在價值領域、思想領域、道德領域、文化領域的發展水平。
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高、達到新高度,主要體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簡單來說,是人的文明程度適應現代化要求、達到新時代的新高度。我們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求和重要保證,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
問: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一項需要多措并舉、統籌推進的系統工程?,F階段如何推動這項工程?
林堅:國家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也是一項需要多措并舉、統籌推進的系統工程?,F階段推動這項工程,要抓住關鍵幾點:首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抓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必須建立健全黨的領導工作機制,堅持正確方向,做出戰略部署。其次,堅持總體設計。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方面,要著眼于全局、總體,進行總體設計、統籌謀劃。方法正確,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實現預定的目標。再次,堅持協同創新。強調協同整合、綜合創新,而不是單兵獨進。注意文明體系的關聯性、系統性、耦合性,必須系統謀劃、協同推進、綜合施策、全面提升。注重協同配合推進,實現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最后,堅持實踐探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有著豐富的實踐,需要總結、提升實踐探索方法。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堅持系統實踐、開放實踐、公眾參與,總結有效的工作方法、操作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貫穿國家、社會與公眾這三個層面。從提高公民文化素質、文明素養,培育良好社會風尚、提升公共文明素養,建設文明城市、文明鄉村、文明單位等方面綜合發力,切實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為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國家提供基礎保障。
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作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內容。請您談談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林堅: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小國”。只有擁有健康的細胞,才能擁有健康的肌體。只有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一代又一代傳承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傳統習慣、道德面貌,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俗話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風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有什么樣的家教,就能教育出什么樣的人。一個好的家風,能夠給一個人的成長打下良好的根基。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能夠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大有裨益。
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在您看來,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目前還需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還需補上哪些短板?
林堅:目前,我們在文化領域存在的一些弱項和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文明體系的認知和實踐有待完善,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文化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加深認識,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關系需要重新認識,需要推進文化治理體系現代化。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不足,各地區文化發展不平衡,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差距較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原創能力不足、國際影響力不強,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還應加強。三是文化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多頭管理、缺少協調和整合,文化產業規模和實力有待提升。四是文化安全存在隱患,少數西方國家對我們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一直存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機制有待完善和健全。此外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要建成文化強國,我們必須要深刻認識文化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系統把握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關系,加強文化領域的協調治理,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時,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不僅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文化發展方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前提基礎。因此我們要大力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邁向新高度。
文化強國的突出標志是思想強國、精神強國。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即非經營性文化,主要包括知識創新、義務教育、文學藝術以及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科技館、體育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這一類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文化產業是文化中可以用產業方式運作的一部分,即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的行業。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要深刻認識文化改革和文化開放、文化發展與文化安全的關系,維護文化安全,完善和健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等機制。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
原文鏈接:http://www.jjjcb.cn/content/2021-01/25/content_99180.htm